新時代,新轉機,
那些年南海學園的變化

二戰後,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,植物園池畔旁的建築依舊矗立在原地,1949年成為臺灣郵電總局員工宿舍,一度呈現廚廁林立、衣褲飄揚的大雜院景象。

直到1950年代初期,這棟建築迎來了新的轉機。當時政府成立「南海學園」計畫,希望將植物園一側打造成復興中華文化的教育園區,陸續設立了國立中央圖書館、國立教育資料館、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、國立臺灣藝術館等社教機構,池畔旁這棟兩層木造建築因而被賦予了新的使命——「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」!

新時代,新轉機,
那些年南海學園的變化

二戰後,中華民國政府來到臺灣,植物園池畔旁的建築依舊矗立在原地,1949年成為臺灣郵電總局員工宿舍,一度呈現廚廁林立、衣褲飄揚的大雜院景象。

直到1950年代初期,這棟建築迎來了新的轉機。當時政府成立「南海學園」計畫,希望將植物園一側打造成復興中華文化的教育園區,陸續設立了國立中央圖書館、國立教育資料館、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、國立臺灣藝術館等社教機構,池畔旁這棟兩層木造建築因而被賦予了新的使命——「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」!

政府遷臺後的第一座國立博物館

猜猜看,一座博物館的開幕,需要多久的準備時間?又需要多少經費呢?

對於史博館首任館長包遵彭而言,答案是99天和五萬元,1955年他在教育部長張其昀的指示下,藉植物園荷花池畔的木造建築,成立「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」,就在1956年3月12日國父逝世紀念日開幕。隔年,更名為「國立歷史博物館」,政府遷臺後的第一座國立博物館就此誕生。

三階段的華麗變身記

1960 至 1970 年代,史博館建築經過一系列的改動計畫,最後蛻變為大家熟悉的紅牆碧瓦樣貌。到底原先的日式樓房是如何演變為今日中國宮殿式的建築模樣呢?接下來,就讓我們分三個階段,逐步認識史博館的變身記吧!

第一階段

1955-1960年 小規模增建

開館之初,史博館因預算有限,主要著力於調整室內空間,如1958年拆除北面緣側走廊改建成「書畫畫廊」,並新建「古物陳列室」,建築外觀仍維持日治時期的樣貌。

讀取中,請稍等

第二階段

1961-1970年 日式與中國古典式樣混雜並置

自1961年至1970年間,史博館進行了多次改造工程,原有的木構造逐漸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,建築外觀呈現日式風格與中國古典式樣混雜並置的狀態。
此時期一項重要工程是1961年動工的「國家畫廊」,外觀長九十餘公尺,採中國宮牆象徵,內部打造為符合現代博物館的展示環境,隔絕自然採光。

另一項重要工程是1962年至1964年間的正門及大廳之改動,拆除原本的入口車寄,改造成二層樓五開間的門廳樣式,並裝上朱紅色的中國古代宮殿大門。到1970年前,門廳已由五開間拓寬成為七開間,使整個建築更為氣派。

讀取中,請稍等
關於林柏年建築師
關於史博館庭園與楊英風先生

第三階段

1971-1975 年 全面改建為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

史博館開始執行自戰後以來最大規模的改建工程,由利眾建築師事務所的林柏年建築師執行,將館舍改造為地下1層、地上6層的鋼筋水泥建築,成為今日多數人熟知的紅牆碧瓦中國宮殿式外貌。整體規劃可分為「正館建築」、「仿漢闕門柱」、「博物館前空地和園林」三個部分。

正館建築

仿漢闕門柱

史博館前空地和園林

讀取中,請稍等